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7-min.png)
(滨州日报/滨州网讯)3月23日,全市农田节水灌溉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会议召开。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崔洪刚和与会人员先后观摩了阳信县金阳街道节水灌溉项目区,鼓励该节水灌溉项目发明人张磊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,加大工程拓展开发。崔洪刚指出,我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,节水灌溉具有省时、省钱、省力、省工、省水、安全环保等特点,是一项便民惠民的民心工程。各县区要将农田节水灌溉工作放在农业农村工作的优先位置,抓实、抓好、抓出成效。
阳信县金阳街道西街村委会主任张磊发明的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省钱、省时、省力、省水,安全、环保。全套设备不停运转,仅需3天就能将全村700多亩耕地轮浇一遍。
张磊
农村走出的土专家
张磊是市人大代表、王集西街村委会主任,也是这套类似自来水灌溉系统的发明人。
将IC卡插入计费器,拨打专用电话,不一会儿水就哗哗地流进自家的农田里。阳信县金阳街道办事处王集西街村这套智能节水灌溉系统,“省钱、省时、省力、省水,安全、环保,如果全套设备不停运转,仅需3天就能将全村700多亩耕地轮浇一遍。”金阳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吕宝平说,金阳之所以成功趟出一条小型智能农田节水灌溉的新路子,多亏了张磊。
回村创业发现村民浇地难题
张磊是市人大代表、王集西街村委会主任,也是这套类似自来水灌溉系统的发明人。今年35岁的张磊,从小有着一股钻劲,12岁辍学,后干过网通公司的机线员,开过网吧和电气焊维修部,开办过电器公司,淘得“第一淘金”后,回村办起了橡胶厂。
回村创业后,张磊发现,当地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多,种地人群呈现老龄化、妇女化趋势,村里的群众年年为浇地的事情犯愁,自己浇地缺设备、少劳力,雇人浇地费用太高。2014年当选村委会主任后,张磊萌生了搞自主灌溉系统的想法。
“家里喝的自来水能每家每户有个水龙头,为啥浇地不能用这种方式呢?”对电脑和电器十分精通的张磊,网上“取经”,多方求教,认识到要破解浇地难题,关键在于两点,一个是如何保证稳定的水源,一个是如何把水送到地头上。
研发一套系统惠及广大农村群众
他的想法得到街道支持。金阳街道选派机关干部与王集西街村班子成员多次外出考察学习。回来后,张磊经过反复试验和改造,终于研发出了一套新型农田智能节水灌溉系统。
王集西街村先对村里的沟渠进行清淤,保障有稳定的水源。再在沟渠内架设9个水泵,给每个水泵埋设9条送水管线,每50米设一个出水口,把水送到群众的田间地头。水泵内置GPS定位系统,防止偷盗。每路管线设一个计费器,每家农户发一张IC卡、一个摇控器。请专人设计了IC卡收费管理程序,群众为IC卡充值后,在地头出水口接上很短的一截送水带,将IC卡插入计费器,用摇控器一按,管道自动输水,平均1小时就可浇完1亩地。浇地完成后,管道中的水快速回流,防止淤积,保护了设备,节约了资源。还能排涝,一旦遇到涝天,在农田里的自锁式出水口安装上专用设置,积水就能实现回灌,倒流到沟渠,保障农田不淹。
通过试点,金阳街道认为这套节水灌溉系统切实可行,便以工作片为单位,在全街道各行政村进行推广。在运营模式上,实行政府控股、市场运作、村集体分红,由街道负责总体规划、布局、投资,拥有设备全部产权;由公司负责设备购买、安装、调试运行和维护,以及用水农户的办卡收费;由村“两委”班子负责宣传发动,设备安装中的组织协调,以及IC卡的代办代收业务。在利润分配上,将经营利润的80%作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,定期划入各村账户,由街道“三资”管理中心代管,实现对村集体收入的有效监管;10%作为企业管理费用;其余10%作为社会参与资金的利息分成。
在创新的路上,张磊没有停滞。又经过一年多的改进升级,这套系统更加快捷高效、经济实惠。在工程建设方面,原来主要使用PVC给水栓,因为直接暴露在耕地上,容易被农业机械碰撞而损坏,现在升级成了铸铁给水栓,结实、牢固、不易损坏,使用寿命提高了5年左右。在管理运营方面,原来没有管护主体,设备维修养护不及时,影响群众使用。金阳街道成立的朝阳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有限公司,实行规范化、标准化、公司化管理,并把政府投资建设的灌溉工程纳入管理范围,有效解决了工程的建设和管护问题。在智能操作方面,节水灌溉信息管理平台录入了片区内所有的用户信息、设备信息,成为连接灌溉设备的“核心枢纽”。过去用普通遥控器来控制,现在实现了用手机远程遥控操作,打破了200米—300米的操作距离限制,并可以实时查看剩余水量。另外,以前用户需要拿着IC卡到指定地点进行充值,现在开通了微信充值渠道,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充值,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。
据实际测算,采用这种模式,每亩地灌溉成本可由40-50元降低到20元以下;通过低压管道输水,可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,亩次节水20立方米;系统方便快捷、操作简单,由一人乃至家中妇女或老人遥控指挥就能完成灌溉,极大地节约了劳动力,真正成为了经济实惠的“暖农工程”,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。如今,这套系统在阳信县推广顺利,已完成小型智能农田节水灌溉面积17.2万亩,完成投资8600万元。
有公司出高价购买专利被拒绝
农田节水灌溉关系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,是一项公益性、基础性的民心工程。张磊的发明和金阳街道的创新,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关注。2015年10月,市政府在阳信县召开了第一次节水灌溉推进会议,作出了推广金阳街道农田节水灌溉模式的决定;2016年5月,召开了第二次现场会;2017年3月23日召开了第三次会议,实地察看了金阳街道节水灌溉信息管理平台,推广“金阳模式”。
张磊的这套发明,获得了3项实用新型专利。看到其中蕴含的巨大的商业价值,曾有外地公司欲出价450万元买断此专利,但张磊态度很坚决地拒绝了,“我发明这套系统是为父老乡亲省钱省力的,而不是为了挣钱的。被买断后一定会成为商业行为,农民再想用这种方式浇地必然会增加负担,多少钱也不能卖啊!”
张磊一心为民的事还有很多。2015年以来,他个人出资3.6万元为村购置了村碑;出资2.6万元为村民安装了无线广播、安装了24个摄像头,实现了无死角全监控;与占道村民协商,接通了长750米、宽8米的坤元大道,并计划“五一”前个人出资改为5米宽的柏油路。为提高村民收入,他以每亩1000元明显高于当地市场的价格流转了200亩土地,种植果树达到几十种。几年后,或许又会为群众趟出一条致富路。